沪深血战工业第一城,产业强市投资“内卷” 快看点

来源:搜狐城市时间:2023-06-30 19:53:5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0,高于5月的48.8,低于4月的49.2。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收缩,刺激政策如约而至——上半年行将收官之际,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围绕“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作出部署。相比十四五制造业规划,各地新政“目标更细化、方向更聚焦”。


(资料图片)

上海、南京等地将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明确。其中,上海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这可视为对当前工业第一市深圳下的“战书”。上海与深圳争夺工业王座,南京与合肥则是工业“互助”,在推出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前,南京还组织考察团到合肥“学习借鉴”。

过去几年,全球制造业复苏,一个新工业时代开始显现。在严峻形势下,地方政府一方面将“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新集群、抢占未来赛道”视为发力点,另一方面“定下核心KPI”。从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来看,重点城市“内卷”无悬念——悬念是,下半年上海能否反超深圳、南京是否从合肥取得了真经?

-1-

4个万亿产业,上海提升工业增加值占比

当下的上海工业,站在了一个关键节点上——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被西安反超,工业增加值头名被深圳夺走。沪深两地的工业比拼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上。数据显示,深圳去年主要高科技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34.7%、 22.3%。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上海与深圳的差距慢慢拉近。1-4月,深圳工业投资增长40.4%,制造业投资增长51.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高达52.4%;前4个月上海工业投资增长29.4%。上海在5月打了“翻身仗”,1-5月工业投资增长40.6%,同期深圳工业投资增长35.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3.6%。

上海如何持续守住战线?打造先进制造业成为当务之急。《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相比两年前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出的行动计划提出了不少具体目标:工业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此外,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到360台/万人。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去年总规模已超1.4万亿元。上海还提出要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相比十四五规划,行动计划目标更聚焦,不再“漫天撒网”。

今年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社科院专家杨建文认为,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战略的明确要求,也反映出上海发展的现实需要。此轮上海制造业行动计划是国家战略与上海特点的结合,既可“巩固当前”,又能“布局未来”。

杨建文称,上海在电子、汽车、飞机、造船、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方面都有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存在,上海还抓紧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去年深圳为35.1%,苏州超过40%,上海则不到24%,尚有潜力可挖。

近年来上海“工业第一城”的地位,受到深圳的挑战——去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超过上海,深圳地方媒体近半年多次将“工业第一城”写进大标题。上海能否重新追上来,就看下半年了——如果工业增加值比重能够尽快提升至25%,上海将有可能重返工业“王座”。

-2-

借鉴合肥模式,南京冲击2万亿经济总量

沪深工业头名之争剑拔弩张,南京与合肥则是一团和气。6月中旬,南京考察团赴合肥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研发、产业投资等,对合肥高质量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南京考察团表示,“我们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将认真学习借鉴,更好推动南京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南京主政者考察合肥只是打前站,考察结束后不到一周,南京随即召开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同时发布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集合政产学研力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产业强市进行全面部署——从计划纲领看,南京产业借鉴合肥模式的趋势相当明显。

近年来,合肥将科技创新当作发家之路,产业创新作为立家之本,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集聚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这次南京的行动计划明确,要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到2025年,GDP总量将超过2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0%以上。

南京向合肥学习的背后,是近二十年来南京的式微、合肥的崛起。2005年,合肥GDP还不过千亿,占全省份额16%不到,就在这一年,合肥立下“工业立市”战略,下注家电、汽车产业,先后走出京东方、长鑫、蔚来汽车,实现产业链跃升,去年合肥GDP超过1.2万亿,省内占比接近27%。

2010年,南京在省内经济比重12.3%,2022年,南京GDP总量1.69万亿,省内占比升至13.8%,由于苏大强地市实力强劲,南京没有合肥的首位度优势。产业既是经济数据的内核,也是常住人口的支撑。过去十来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比南京多了数十万,常住人口总量也反超了南京。不过,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京与合肥显然并非零和博弈关系。

南京产业强市,战略上学习合肥、战术上则类似上海。相比上海“巩固优势产业、开拓未来产业”的路数,南京是“改造传统产业、布局细分领域”。南京提出,要避免“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误区,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焕发新生——这是南京对支柱产业价值的全新审视,力图使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

与此同时,南京提出要避免“发展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的误区,而是突破有基础有潜力的战新产业领域——这是南京对于产业发展的清醒认知和发展焦虑,即产业体系整体还没有迈入中高端,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与头部城市有差距。南京提出,下一步要在集群细分领域和新赛道培育方面发力,力争再新增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引领城市、推动城市迈向更高能级。南京提出壮大“4+2+6+6”产业集群,要让支柱产业“压舱石”更牢固,战新产业成为“主引擎”,未来产业成为“增长极”……需要指出的是,南京产业长短板、城市气质特性与合肥不尽相同,二十年前合肥的时代机遇,与南京当下面临的形势也不可同日而语,南京学合肥需要避免“刻舟求剑”的尴尬。

-3-

土地财政遇挫,城市工业投资“大竞速”

发布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之后仅仅两年,上海南京等地再出“新政”有着复杂背景。从外部看,欧美“再工业化”进程重启,高端产业领域争夺趋势加剧,国内不能再“等靠要”。从内部看,一些地方财政吃紧,尤其是土地财政遇挫,这倒逼地方政府寻找新出路,提高制造业比重成为地方绩效考核的一个机会,制造业投资增长有了动机支撑。

国家统计局称,从下阶段看,工业生产仍然面临一定压力。因此,在稳增长、稳就业背景下,全国多地先后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整体而言,大部分新政与此前的“十四五”规划相比并没有太多颠覆性的“新意”,只是在具体措施上更加“聚焦”,部分城市甚至推出针对单个行业的行动方案。

例如,《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5月底正式印发,深圳力争引领行业发展主动权;重庆6月底启动无线电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还研究制定了《无线电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当然,努力的不止上海、南京、深圳、重庆,没有推出新政的重点城市也在”暗中发力”。

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制造强市均千方百计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杭州1-5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6%,工业投资增长41.9%。上面提到深圳1-5月工业投资增速35.8%,但在珠三角九市中,深圳还不是最猛的。1-5月珠海以66.1%的工业投资增速居珠三角首位,佛山39.2%的增速也很惊人,广州、惠州分别达到24.8%、21.8%,肇庆也达到18.9%。

与此同时,产业强市都在加码投资高技术制造业,特别是在工业技改、电子通信、医药制造、仪器仪表等细分领域,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还在高技术服务业上有所加强。例如,杭州1-5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2.3%、47%和53.1%。

当然,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的热潮,也因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变化出现一定起伏。部分城市因主导产业剧烈变动而使得投资数额增速较慢,如南京、东莞、宁波、合肥与武汉等——其中,南京1-5月工业投资增速仅1.6%,东莞也只要有2.3%。业界认为这种现象会随着产业发展形势趋于稳定后得到改观。

综上,全国经济提振复苏关键期,工业经济的表现被视为“风向标”和“晴雨表”。复杂发展格局下,各个工业城市开展了激烈角逐,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谁能率先稳住工业大盘,谁就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保持优势。

工业竞速赛下半场即将鸣哨,城市打法各异。在工业增加值五年增幅近30%基础上,“上海制造”想要甩开深圳、苏州且持续站稳C位,就必须如同航母般稳扎稳行;而南京、东莞等城市产业或先天不足、或结构单一,它们必须补短板辟蹊径、全力加速方有可能弯道超车。

参考资料:

南京市考察团来肥考察.合肥日报

一场会议背后的城市雄心.新华日报

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召开.南京日报

多地部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谋划未来三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上海证券报

多地密集部署稳增长,先进制造业投资迎强支撑.证券时报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