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由张猛创作,李经纬题款,李俊峰提供。
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概述清代医家的学术成就时,仅用“不具举”三个字对大部分医家一笔带过,却特意指出:“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者,曰王勋臣……所著书曰《医林改错》……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学界的革新者
获得梁启超高度评价的王勋臣,即王清任,是清代一位颇具创新精神的医学家,实乃古代医学界中的一股清流。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建立在精准解剖知识上的人体观和医疗观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巨大冲击。人们在对比中国古代解剖学历史时,惊讶地发现,清代医家王清任在西方解剖学进入中国前,已经开始深入探析人体脏腑的解剖知识。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直隶(今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自幼习武,是武庠生。王清任青年时考取武秀才,后捐资得千总衔(武略骑尉)。他为人磊落耿直,常替人鸣不平。任职千总期间,因不满玉田知县为收取百姓过桥渡船费而推行的“官桥官渡”制度,便带头为民请愿,抵制收费。最后,遭知县陷害,被迫远离故乡,常年在京津一代行医。后来,王清任在北京开设“知一堂”,渐渐在京师小有名气,又为公卿所推许,尤其与四额驸(驸马)那引成交好,并结为异姓兄弟。道光十一年(1831),王清任病逝于那引成府中。客死异乡,王清任毕生著述散失殆尽,只有《医林改错》一书流传了下来。
《医林改错》并不是教人治病的书,而是一本记录脏腑形态的著作。王清任认为:“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以良医易而良相难。余曰:不然。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为什么王清任这么说呢?原来,王清任发现经典医籍中所记载的脏腑形态存在着诸多错误。他认为,如果医者连脏腑形态都没搞清楚,那诊病岂不是痴人说梦,何异于盲人夜行?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人体脏腑结构,王清任曾去乱葬岗观察暴露在野外的尸体。他30岁时,恰逢河北滦州地区小儿痢症流行,很多病死小儿因家贫只用竹席裹埋。由于当地乡俗不深埋小儿尸体,以致多被野狗拖咬得内脏外露。王清任不嫌臭秽,每天都去观察小儿尸体的脏腑结构。后来,他在奉天和北京时,还找机会3次去刑场偷偷观察刑尸内脏。
经过长达40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王清任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连同相关医学论述,著成《医林改错》一书。
改对了还是改错了
《医林改错》的著书目的是纠正古籍的错误,所以,王清任先列出了《古人脏腑图》12幅,包括肺、大肠、胃、脾、心包络、心、小肠、膀胱、肾脏、三焦、胆、肝;又列出自己绘制的《亲见改正脏腑图》13幅,进行对比修正。他以亲眼所见,描述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中的动脉和静脉,还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其中,王清任观察到肺有两叶、光滑无孔,改正了前人关于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孔的错误说法;还纠正了古人关于肝脏左三叶、右四叶的说法,认为肝有四叶,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胆附于肝右第二叶,接近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而且脑有支配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此外,王清任还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区分动脉和静脉的学者,对动静脉的描绘和区分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认识。
但有些人评价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那么,《医林改错》到底改对了什么?又改错了什么呢?
一方面,从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来看,王清任由于受所处历史条件的限制,所观察到的人体脏器解剖形态确实存在着许多错误,这也是后世医家批判他“越改越错”的原因。例如,王清任将人体主要动脉称为“气总管”及“气门”,认为动脉内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气,将人体的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血液及营养等靠这些“荣总管”供应。这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王清任对脏腑形态和功能的描述,颠覆了传统医学中“肝藏血”“肾藏精”“三焦”“心主神明”等经典理论的认识,其观点与传统中医理论产生了矛盾。尤其自秦汉时期起,解剖学对于中医学来说虽不可或缺,但作用非常有限,传统中医学理论并不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有人不认同并拒绝接纳王清任观点的原因。
对错中的神奇疗效
尽管有人批判《医林改错》中的错误之处和离经叛道的观点,这部书却在王清任逝世后的120年间再版了40次之多。
其实,大家接纳并重视《医林改错》的一大原因是它所载治则方药的神奇疗效。王清任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气血学说”和“瘀血学说”,并创造性地总结了活血逐瘀法则,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
王清任认为,气与血皆是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人体损伤的原因都是伤于气血而非伤于脏腑。而且,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正气虚从而推动无力造成的,所以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因此,王清任提出“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
根据《黄帝内经》中“血实宜决之”的观点,王清任提出了活血八法,并根据身体不同部位的瘀血,创立了22首活血化瘀方剂。如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的通窍活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的血府逐瘀汤,治疗肚腹血瘀之证的膈下逐瘀汤等。此外,针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抽风、痘疹痹证、癫狂、痫证等50余种病症,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创立了诸如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保元化滞汤、助阳止痒汤、黄芪桃红汤、癫狂梦醒汤等方子,大大丰富了中医学瘀血理论和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实践。
王清任敢于质疑古人的是与非,精神可嘉。客观来说,王清任不失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有胆有识、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杰出医学家。(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