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2020年内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5-16 07:25:40

01.2020年,长征5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8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飞行试验成功,嫦娥5号完成全球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天问一号”火星检测任务迈出了中国行星检测的第一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启动建设,高分辨率地面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中国第一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等。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实施发射任务39次,发射负载质量103.06吨,发射频率和发射负载质量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34次发射。

长征5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开启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帷幕。长征5号运载火箭投入使用,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5号探测器,完成了中国地球同步轨道运输能力从5.5吨到14吨的飞跃。


(相关资料图)

长征8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提高了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执行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输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集成、节流减载等核心技术,完成了发动机推力调整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了卫星网络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的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核心技术取得关键进展。中国最大的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运行成功,为后续运输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层面,全年共开发航天器77台,总质量102.61吨,质量和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重大航天工程和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大大提高了航天技术和应用能力。商业卫星开发组织数量持续增长,研发能力稳步增长,卫星类型的研发逐渐从技术试验转变为应用卫星。

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飞试验圆满成功。本实验实现了高速再入回操作、热保护、群伞 安全气囊着陆方法、重复使用等技术航行验证,飞船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是中国载客登月飞船“起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继续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取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回归等重大技术突破,实现月球探索项目“绕、落、回”三步发展规划已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检测任务迈出了中国行星检测的第一步。该计划首次在国际上按一次发送完成“围绕、降落、检查、检测”三项任务制定了涉及室内环境、外观特征、表面结构等研究的五项科学目标,将促进我国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目前,围绕火星检测已成功实施,并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及时降落火星,进行检查检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复杂航天系统。它采用了中国第一个混合星座结构,卫星关键部件100%工业化。可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全球短信通信、区域短信通信、国际救援、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七类服务,性能参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进入全球服务新时期。

通量宽带卫星开始建设。亚太地区6D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是目前中国通信容量大、波束最多、功率最大、设计水平最复杂的民营商业通信卫星。大多数卫星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全区域、全天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以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及其固定卫星宽带网络接入等业务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持续稳定地获得高分辨率的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基本形成了高分辨率地面观测系统,包括不同的空间分辨率、不同的总覆盖范围、不同的分段和不同的重访周期。天基地面观测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提高。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和资源303卫星的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综合地面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提供了多种灵巧的成像方法,首次实现“动中显像、多方位显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获取效率。

中国第一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已经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稳步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海洋一号C卫星形成中国第一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构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卫星获得了中国第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完成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无拖动控制系统在轨验证,为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的后续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建立了高精度的空间惯性标准。

在轨道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实践20颗卫星16项核心技术。卫星配备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负载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负载完成了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速度;量子通信负载顺利传输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号,为牵引和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试。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携带的载人飞船试验船“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道期间,独立实现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样品的打印。本次试验是中国第一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太空3D打印试验,对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