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通胀之下,“逆向考研”会是大势所趋吗? 全球热门

来源:钛媒体APP时间:2023-04-18 15:59:5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逆向考研”悄然演变为一股新的趋势。

在学历通胀的“内卷”压力之下,通过读研的方式,提升个人竞争力,成为大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之一。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系连续第8年增长。

逆向考研,指的是考生在报考时,选择综合实力及排名不如本科就读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作为考研目标,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看作是“向下考”的“逆流”。

去年底,几所“双非”院校披露了“逆向考研”数据。武汉科技大学的2022级的研究生中,有159人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院校,其中还有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本科生。在昆明理工大学2022级所招录的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学生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在一线城市热门院校深圳大学(“双非”),2022年所招录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还有不少是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

“逆向考研”引发各方面高度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总监李琳告诉钛媒体APP,“逆向考研”的确存在,不过,他们通过调研后发现,在2023年考研学员中,“逆向”报考的学员占比仅为19%,81%的学生将同等水平院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从而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

而“降级”考研的同学,做出选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所在地、专业排名、导师水平和就业前景等都是考生看重的因素,也有部分逆向考研学生表示“更看重理性分析、稳妥上岸,学校层次不重要,拿到研究生学习机会最重要”。

不同层次本科院校毕业生报考院校层次占比(来源:新东方《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在跨专业考研时,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最关注的是“跨考专业的专业课考试难度”,最担心的是,在复试阶段可能存在“跨考歧视”。选择跨城市考研的学生,更倾向于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和定居,因此院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和气候等均为重点关注因素。

有过一次考研失败经历的“二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会更加焦虑,有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李琳团队表示,曾因压力过大而失眠。在职考生在确定报考目标时更加理性,最关注读研专业,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深度绑定。

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近年来的愈演愈烈的“考研热”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一种表现。而考研热度持续走高的背后,是多方因素下叠加的结果。

新东方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认为,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单位人才培养重点,逐步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的资源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稳步提升。

2010~2023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教育部

2023年,研究生报考与招生人数,整体上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增长态势,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考研报名人数与高校国内升学率提升。本科应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率逐年上升。其中,“双一流”院校选择国内读研的应届毕业生占比增幅更加明显。

其次,研究生报名人数的持续走高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呈正相关。专业型硕士招生增幅更加明显,2021年专业型硕士招生占比已达61.8%。关于考试纠结的“学硕”与“专硕”的选择,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报录比”是考生最关注的指标。2023年考研真实报录比约6:1,预计报名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但由于报名人数增长,招生规模也在同步扩大,真实报录比近两年相对稳定,因此考研难度没有明显变化。

此外,“二战”或在职考生群体占比将继续增加。

在职人士考研,会从薪酬回报,职业晋升空间,以及就业选择范围的角度考虑更多。《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现,各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起薪相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有明显优势,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均在25%左右。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是指某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相较该行业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设置专业及交叉专业或成新热,李琳建议,考生多了解此方面的招生信息,打破原有的学科门类认知,了解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方向,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报考目标。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程程)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